将青春智慧带进田间地头

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制作漫画、海报、宣传片等产品,打造文创品牌;化身乡村绘画师,尽情挥毫,绘就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2023年,广东多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把专业知识和青春创意带进田间地头,以解决基层实际问题为导向,破解县镇村高质量发展难题1480个。

撬动高校学科专业资源

华南农业大学青年突击队将新的无人农场技术带到河源市东源县柳城镇的田间地头,通过无人驾驶农机实现田间“耕种管收”各个环节作业全程无人化;暨南大学青年突击队利用食品超高静压技术,建立韶关市翁源县翁城镇三华李加工生产线,产生经济效益180万元;华南师范大学青年突击队搭建智慧数字平台,帮助百万农户实现全链条“云上”管理……一支支突击队带着一项项技术落地乡村,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充满创新活力。

县镇村“出题”,大学生“揭榜领题”

中国每3个菠萝就有1个产自湛江市徐闻县,这个被称为“中国菠萝之乡”的县城年产菠萝近80万吨,还有吸引大量游客争相打卡的万亩“菠萝的海”。 但由于住宿条件受限,游客一般选择当天往返。因此,当地政府计划打造菠萝主题乡村,将老房子改造成特色民宿,把前来打卡的游客留住。作为湛江徐闻“菠萝公社”项目需求方,徐闻县曲界镇党委书记林海珍对突击队的到来充满期待。“他们有干劲、有活力,用实际行动帮助村民改善生活,为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历经1年的建设,在一块废弃的甘蔗场上,“菠萝公社”已初见雏形。 在此过程中,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青年突击队与10余所高校团队共同对闲置农屋进行现场诊断,现场定措、设计和改造,将其改造成广东“菠萝的海”第一家菠萝文化创意民宿,创建了国内首个菠萝文化乡村人才驿站,为当地创建菠萝特色村庄创意带作出了贡献。

校地包干结对出硕果

2023年5月,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10所高校团委分别与梅州市平远县、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等10个县(市、区)政府签订了共建结对协议。华南理工大学“梅”利乡村突击队队长范鹏辉说,经过大量理论推演、实验验证,他们创新开发出了一种“全新的冰片包埋生产工艺”,帮助当地梅片树产业成本减少90%以上。朱育锋及其团队在校地共建结对的推动下,积极链接各方资源,推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瑶篮”工作室正式成立,并与当地各个瑶绣工坊达成合作协议,由工作室负责图饰设计与宣传营销,工坊负责产品制作与线下出售。 服装、茶具、钥匙扣……突击队自主研发的各种文创产品相继面世。自项目开展以来,该校学生团队为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镇设计逾500款瑶绣文创产品,直接带动200余名瑶乡绣娘增收致富。